“爱心”的尴尬
周永孟
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们“爱心”捐款的专题节目,本来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看着看着我竟然为这家公司的“爱心”活动感到有些脸红。你看,空荡荡的操场上,衣着破烂、单薄的孩子在冬日瑟瑟寒风中直发抖,那位酒足饭饱满脸红光的公司老总却在主席台慷慨激昂的演说,而且没完没了,旁边显得有些卑微的校长对那位老总又是点头又是哈腰,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精明的老总在最后也不忘为自己的公司产品打广告,说他们的产品怎么怎么好,希望通过这次捐助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他们的产品。这还不算,不知是媒体还是这家公司老总自己的意思,这些孩子还被硬要求手拿印有这家公司名称的书包、篮球等体育用品与公司老总合影。我永不能忘怀瑟瑟寒风中孩子们那躲闪、无奈的眼神……
看了这样的电视片,尽管我内心有说不出来的酸楚,但我还是不能否认这家公司及老总真有可能是处于爱心才发起这样的捐助活动。我知道中国这么大,有相当多的贫困学生、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得到爱心帮助,也的确有相当多的企业、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真心实意去尽自己的爱心,即便一些自身都很困难的个人也在积极呼吁,希望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弱势群体,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善良、乐施济贫、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只是,这些传统美德让捐助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演绎成了施舍、不平等,感觉变了味,我憋了很久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
前不久在媒体上看到过类似的故事:二战期间,在德国某偏远农村,有一位老人生活得很安宁。一天,一位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的栅栏外徘徊,一脸的焦虑和沧桑。老人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男子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木头扛到那边的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很卖劲儿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客人心情愉快地在饭厅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热烈交谈,两个男人的说笑声在晚风里播撒得很远。最后客人酒足饭饱地又踏上新的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出来的饿肚子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我的心曾被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感掩藏或化掉,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的报偿,心安理得,并不蒙受一点儿难堪。试想,这是一种何等仁慈而平等的优秀品格?
说实话,现在这个社会自愿放弃自尊乞讨的实在太多,而且还不泛很多行骗的,这样的事例媒体报道的,我们亲身见过的也多,听过见过太多,人自然就麻木了,所以施舍给乞讨者也就自然少了,我也不例外。不过,对于一些看上去很贫穷,但却以劳动获得报酬如卖唱的盲人、残疾人,擦皮鞋的乡下老人妇女等,我却愿意让他们为自己服务然后理直气壮地从我手中接过钱,我理解他们赢得的其实是做人的尊严。
我也了解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许多法官几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地捐助贫困孩子,照顾孤寡老人。有的甚至连续几年将捐助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过年,对外说是自己的亲人的孩子,并让这些孩子享受与自己孩子同等的待遇,生怕这些孩子产生自卑感,有的还在大年三十放弃与亲人团聚,奔赴几百里去看望贫困地区的孩子……。我身边的这些故事让我感动,我真切感受到了爱心涌动的力量……
但愿,所有的“爱心”都不再尴尬!